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这也许是你曾经居住过的地儿,这里还有你曾经爱过的人,也有你为之付出辛劳与血汗的梦想,这里遍布着你辗转半生遗留下的足印。城市像一个人,城里的人用自己凝聚一身却毫不知情的影响力塑造了它的性格,城市也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气质影响着里面的每一个人。由爱奇艺自制的网络纪录片——《我的城》就是这样一部以“普通人”视角切入讲述“人”与“城”关系故事的影片。
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的故事策略是近年来网络纪录片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本片就是以这些“城中人”的生活碎片拼贴出了四幅现代城市生活的图景,古朴典雅的北京,时尚现代的上海,兼容并包的成都,前卫多变的深圳,每个故事对象都以切实的城中经历来感染观众,内容细腻真挚,情感真实动人,透过一种富于性格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给观众展现了四座个性迥异、文化魅力十足的“魔丽都市”。
多样化的人物策略,描绘现代都市的真实模样
影片由人物的述说展开,通过一众讲述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情感历程逐步构筑而丰富城市的文化性格和历史形象,由此,透过“人”来说“城”是本片的重要特色,全片可见导演在关于四座城市的塑造上精心安排了各具代表的人物,他们通常没有特殊的经历,没有值得称道的出身背景,但却是城市文化性格最有力的一群塑造者,他们在分享各自人生的同时,也无意间勾勒出了每座城的真实模样。
对人物策略的重视,可以预见导演并不打算以惯常的单调数据和历史记载作为记录城市的叙述用料,而是尽可能地充实镜头前的各种面孔,一开篇将北京作为首选对象就可见一斑,它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国城市中文化最丰富多元的典型。镜头里既有操着地道方言的本土居民,也有试图融入定居的外地人群,来自异邦的建筑师和旅行者更成为这座东方古城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上海马路衣着鲜艳夸张的中年妇女,成都街头游戏动漫的角色扮演者等都各具特色,导演试图呈现出中国古老城市现代年轻的一面,用直观的人物形象分辨代替了被动的文字信息接收,让观众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品读着城市的故事。
全片四集的篇幅中出现了不少外国友人的身影,当日本建筑师用流利的中文给观众介绍起北京胡同的空间概念和美学追求时,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城市包容万物的性格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关注,美国人乔纳森在成都开起了火锅店,操着地道的四川方言在人头攒动的成都市场跟商贩讨价还价,深谙咏春拳术的欧洲人白麒柏更是在上海开起了武馆,在中国干起了传道受业的活儿……这些外国群体的出现是中国城市魅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城市生机与活力最好的注角。
影片首集中的北京市民贾爷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后半生在不停地寻找着老北京的文化和证据,希望能给儿孙留个念想,他是老城文化的一个忠实拥护者,而在外来的“血液”不断涌入这些历史老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和内涵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新旧文化的融汇,打造城市的文化性格魅力
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一种改革与变化,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在日渐成为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心的同时也承受着妥协与牺牲,过去风光时髦的上海沪剧逐步被各种“快餐式”的舞台表演所取代,北京南锣古巷的商业火爆使得传统的民间手艺开始沦为“非遗”博物馆里的展览,大城市快速的步伐与节奏更是让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回忆遍布空白,导演在试图表达一种对文化留存的担忧,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它们的未来将去往何方。
文化气味的异变源于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开放与自由的空气,包容与纳新不可避免地带来破旧的苦恼。成都是一座历史老城,悠闲自在是其性格中的重点,在第二集介绍成都时导演就于开头处集中展示了成都人日夜泡茶馆、当街搓麻将的生活习惯,营造了一种慵懒与闲散的城市风格,尔后画风一转,搏击、赛车、cosplay等刺激张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主要旋律,导演试图通过这种“性格”的反差呈现一个多面的古城,这是一个新旧观念共处的地方,当一对同性情侣穿着婚纱和西服走进礼堂时,我们不禁感叹于城市文化多元善变的一面。
同为包容,不同的地域却也表现出了不同。上海人对如今城市的变化就不如北京人表现出的那般敏感,北京是中华文化的聚集地,是深厚古朴遇上了年轻现代,城里人更多的是怀抱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念想老文化,这同样是城市的性格使然,由此,面对外地人群的扎根与生长,贾爷觉着“南来北往都是客”,但也有“逮”着各处“老味道”,“能握多久握多久”的心态,而上海则是呈现出了过去时尚与现今时尚碰撞的局面,这无非是“旗袍经典款”遇上了“旗袍现代款”——一种时尚观念的更新罢了。关于“变”,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谈到新旧北京不同魅力时,编导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老北京就像一个长者,稳健、肃穆,令人敬仰;新北京就像年轻人,时尚多元逆生长。这些都是城市发展过程的必然,城市总归是所有人共存的家园,而我们都在一起建设这个家园。
文化细节的精心安排,凸显现实与理想的人文关怀
影片导演对叙述节奏的把控令人印象深刻,时而轻巧活泼,让人体味城市的现代与前卫,时而沉缓忧郁,引发关于城市文化未来去向的忧虑,我们仿佛与四座城谈了一场恋爱,充满了幸福的烦恼。在清新质朴的镜头语言中,导演更是透过精心的细节处理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感,我们不仅领略了多样丰富的城市风光与文化遗产,还感受到了不同城市文化的魅力带给观众的情感温度。
一进入北京城,观众的耳头立马就被满大街的京片子所吸引,这是令南方人感到新鲜惊喜的北方风味儿,这种语言细节瞬间让观众进入京城文化的情境。北京话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组成,正如上海话也几乎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标志一般。对于语言遗产的保护成为这些城中百姓共同的心头之苦闷。在第二集上海中几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镜头一边是年轻人万众人瞩目的明星演唱会,一边则是沪剧寥寥无人关注的场面,这些细节编排凸显了一种文化的担忧。
现如今在北京的街头你已很难再找到一块像样的石墩儿了,犹如在北上广你也很难再找到“信仰”一般无奈。自由摄影师、绘画艺术家、大学毕业生这样的群体开始慢慢占据着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怀着不同的愿望在这里生活着,除了工作他们的回忆都是空白的,在偌大的城市里,他们的理想与声音被汽笛与喧嚣尽数淹没,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微小群体内心深处渴望被庇护的灵魂。
影片的第四集深圳结尾处将镜头带进了一群留守儿童的学校,孩子们大多沉默内敛,安静无言,年纪尚小却承受着与父母分隔的苦恼,父母的泪水也透露出进城务工者的失落与无奈。孩子们最后的歌声也仿佛一支城市的交响曲,各声部变换着自己的节奏和音调,演绎着现代城市的欣喜与悲愁,城市文明的微光将何时能照亮所有阴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