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智能家居前景可期,其核心理念就是让一切大小家电、家居产品都接入互联网,使用智能手机操控、再结合多种传感器及大数据,获得更为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智能电器
不过,由于正处发展阶段,大家基本上都是摸索着前进,大部分产品除了添加wifi功能、实现远程操控,并没有更深度的智能化体验。甚至,还出现一些本末倒置、安全性以及实用性的问题。那么,如果现在想进入智能家居领域,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仅仅是远程操控就够了?
智能家居的一个重点便是互联网,但仅仅是在家电中内置一个wifi芯片、实现手机远程操控,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智能”。比如一些智能硬件开发的洗衣机、烘干机,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洗衣,但是不要忘记:要想洗衣、首先你得把衣服从脏衣篮中放到洗衣机里,显然大部分人家中没有一个机器人。那么,如果你已经可以把衣服放到洗衣机中,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在操作面板上操作呢?同理,用手机遥控慢炖锅,似乎也仅仅是个噱头。相比市面上的大多数智能家居品牌,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们认为智能家居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智能家居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更好的生活体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诸多痛点,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智能”,因为如果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智能家居终究成为噱头而变得华而不实进而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显然,集成互联网是一个基本的智能化趋势,但如何用好互联网、并且让产品真的更为智能,才是更合理的。对于洗衣机、炊具等类型的产品来说,发展重点更应该集中在自身垂直功能的进化上,除非它们进化成全自动机器人,否则什么“远程洗衣”、“远程做菜”这样的卖点都显得华而不实,用户完全不需要为这些功能多花费预算。
本末倒置的操控形式
智能灯泡听起来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智能家居产品,也是很多家庭最开始的入门之选。他们的初衷也非常容易理解:用手机来控制电灯开关,另外还可实现调色、亮度等等。但是,我们细心想想就会明白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调节这些功能还非得要用过各种智能终端?我直接走上去调节还不更快?这些质疑深刻地点名了问题的关键,要知道智能家居的目的是给人们带来便利以及更愉悦的生活体验,这样的产品不是给人们的生活添堵?而且带来糟糕的生活体验?清晰把握用户日常生活痛点,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各种控制平台,真正地让用户体验到“智能”的感觉。
比如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其中gw300智能家居网关是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综合运用了宽带互联网技术、3g无线通讯技术等,为用户提供包含家庭安全防护、紧急呼叫、视频监控、家用电器控制、背景音乐、中央空调、地暖、智能锁、干接点输入输出、远程控制等一系列功能高度整合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数据没有用武之地
居高不下的pm25让我们意识到空气有多糟糕,大家对空气质量也愈发重视起来。除了空气净化器,独立于空气净化器的智能监测器、个人气象站也应景般地出现,旨在让你获得更加准确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天气数据。
这个概念其实不错,毕竟我们喜欢个人化的数据,总要比大范围的更加精准一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获得数据之后呢?显然,仅仅是了解目前空气很糟糕,如果不能与家里的空气净化器联动,用户仅仅知道空气很糟糕,却依然要手动打开空气净化器,整个过程没有体验到一点的智能,仅仅解决了用户最表层的需求,所以依然徒劳。
所以,如果你就是对此类产品有极大的兴趣,那么在购买前还是应该了解一下产品除了提供数据监测之外,是否会将数据与自动化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正是我们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善于发掘用户潜在需求,所以我们研发了旺享家环境监测仪加强版,它与智能家居主机配合使用,不仅具备环境监测数据远程查看功能,还创造性地加入环境监测数据自动触发智能家居场景功能,这样一来,环境监测仪才有了智能的意味。
各不兼容的互联性
由于智能家居、物联网概念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平台,厂商们大多各自为营,只提供了自家产品的互联兼容性,或是支持某一种相对独立的标准,这就带来了一些联动使用方面的障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实现“用无线音响播放一曲舒缓的音乐、同时智能灯泡随着音乐闪烁”,那么最好确定一下它们支持ifttt标准,或是智能灯泡应用中提供了对该音响的支持。比如,智能家居系统支持rfid和z,这也是目前为止,普及率、平台兼容性以及可行性较高的平台,如果您想得到更良好的智能生活体验,支持这些主流平台是必要的前提。
未来,苹果hk、谷歌ah等巨头级的智能家居平台有望改善目前的分裂状况,提供一个整体化的联动平台,让设备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但仍需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所以如果你迫不及待地要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最好看看产品是否支持未来主流的智能家居平台。
显然,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目前智能家居产品还不够完美。虽然短时间内我们不能期待具有ai、可以像人类般思考和学习的家居产品出现,但更好的操控性、更实用的功能、有效的联动机制,都是智能家居努力的方向。总而言之,智能家居产品切勿追求空洞、噱头般的“高大上”,只有从基本体验开始逐步完善、再提供以人为本的应用形式,才会带来真正的“智能化体验。